边民眼中的吉木乃口岸变迁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古扎丽·阿布都热西提)
9月15日,萨吾尔山脚下的吉木乃口岸国门上,五星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货车驶过新修的柏油路,车头扫码后,智能闸机自动抬杆,10分钟便完成通关查验……
谁能想到,数十年前,这里仅有几间土坯房,过货全靠人拉肩扛,大雪一封山,边贸便停滞半年。
2012年新国门建成后吉木乃口岸通关第一辆车。
“我记事时,口岸只有两间土房子,哈萨克斯坦国的牧民牵着马,驮着皮毛换我们的布和茶叶,来回得走两三天。”76岁的吉木乃县吉木乃镇居民恰买提·道勒达在口岸老照片墙前,指着一张黑白照片说,“那时候没有公路,冬天雪深及膝,货车进不来,我们就用马拉爬犁运货,冻得手都握不住缰绳……”
如今,口岸已焕然一新。标准化联检大楼内,引导牌清晰明了;货运监管区的恒温仓库中,阿勒泰的沙棘果汁、哈萨克斯坦的小麦整齐码放;跨境电商监管中心里,工作人员正打包发往中亚的蜂蜜和驼奶粉。2024年,该口岸实现进出口贸易额59.86亿元。
口岸的变迁,也让周边百姓的生活红火起来。吉木乃县乌拉斯特镇喀拉苏村村民塔拉甫别克·艾孜在吉木乃边境经济合作区一家饲料颗粒加工厂做销售工作。他说:“以前在村里放牧,收入不高还照顾不了家庭;现在每月能挣4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这都是依靠口岸实现的。”
2008年边民互市迁址吉木乃县城。
当日,吉木乃边民互市熙熙攘攘,进口巧克力、本地奶制品琳琅满目。夕阳下,恰买提·道勒达望着往来货车和人们的笑脸感慨道:“这样的场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口岸的发展和我们的好日子,都是因为党的好政策。”
“口岸蝶变,核心是让‘通道’变‘纽带’。下一步,我们将升级智慧口岸系统,打通‘通关+加工’衔接环节,把口岸流量转化为产业增量,既让进出口贸易更顺畅,又要带动更多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增收,让口岸成为实实在在的‘富民港’。”吉木乃口岸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白金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