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 | 清明再拜左公碑,感谢左宗棠
四月的春风掠过哈密绿洲,左公文化苑内一截斑驳石碑静立庭中。这座被称为“左宗棠碑”的文物仅存半截,0.77米高的残碑上深深浅浅刻着的不仅仅只是文字,是滚烫的热血与智慧。
1988年,哈密柳树泉农场的农人一锄头翻开戈壁砂石,沉睡百年的碑文重见天日。石碑上刀刻斧凿的字迹,瞬间将时空拉回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
当我们拂去碑身风沙,那些文字依然力透石背。石碑上残缺的文字,记载着百年前左宗棠麾下大将张曜率军民在哈密开荒拓土的壮举。彼时天山南北烽烟未散,这支特殊的“生产军”以锄头为矛、犁铧为盾,在荒滩上屯田修路、关内运粮、储粮的史实,至今读来仍令人鼻酸。
1875年,沙俄觊觎伊犁沃土,花甲之年的左宗棠抬棺出征。他既非科举进士,也非世袭勋贵,却以“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赤诚,在“海防”与“塞防”的朝堂争议中挺身而出,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绝,率湖湘子弟守卫国土。
左公文化苑展出的左宗棠碑。左公文化苑供图
若你驻足碑前,应能听见历史深处的马蹄声。左宗棠的功勋何止于疆场?
他让杨柳绿了玉门关外三千里,用军令护住百姓的粮仓与尊严。西征路上严令“士卒伤民者必诛”,驻防期间开设粥厂赈济灾民,这位湘军统帅用行动诠释着“民心即长城”的至理。至今哈密百姓仍传诵着“左公柳”的故事,那些在戈壁中顽强生长的绿荫,恰似民族精神的永恒写照。
石碑虽残,精神永续。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今日新疆,会发现左公的遗产仍在生长:他规划的道路化作钢铁动脉穿越天山,当年屯垦的荒地变身万顷棉田,丝绸古道更是重焕“一带一路”的荣光。
“一炮成功”左宗棠雕像。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 摄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清明时节,哈密市左公文化苑大殿旁,两棵历经百余年风雨的左公柳身姿挺拔,枝头绽绿。残缺的石碑,既是历史见证者,更是永不褪色的中国魂——碑文沟壑,目之所及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年轮。
监制:丁涛
统筹:冯婷、喻鹏涛
策划:葛惠芹
编辑、制图:廖映月
出品:新疆日报社(集团)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
协作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支持单位: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