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丨从极危到稳中有升:守护新疆最后的“远古精灵”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孙美艳 孔昊
“在温泉县的高山湿地中,生活着一种神秘的‘远古精灵’——新疆北鲵,这是目前新疆唯一存活下来的有尾两栖动物,是极为珍贵的‘活化石’”。9月17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北鲵馆,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业务员乌云正给来参观的游客进行讲解。
乌云口中的新疆北鲵,是距今约3.5亿年的孑遗物种,栖息于温泉县西部的阿拉套山、苏鲁别珍套山山谷。由于其特殊的繁殖习性、恶劣的生存方式,再加上人类活动及全球变暖等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其种群数量曾锐减,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199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自治区级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2017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
“一个物种就是一个基因库,一个物种的消失就意味着它的基因信息将永远消失。”为保护好这一“活化石”,多年来,当地多管齐下,修建输水管道、实施退牧还草还湿工程重塑栖息地,布设现代化监控系统织就立体防护网,并实行管护员24小时巡护,无人机不定期巡护,为新疆北鲵构筑起坚实的生存屏障。此外,在温泉县建立北鲵馆,以展示和保护新疆北鲵为主题,集科研宣传教育于一体,通过科普引导公众认识新疆北鲵,了解保护意义,减少对自然栖息地的干扰。
通过科学管理和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人类活动干扰得到有效控制,湿地面积萎缩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持续优化,北鲵野生种群数量呈现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目前已突破3300尾。
[责任编辑:王君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