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新知丨四山纹铜镜诉说千年秘密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
在新疆博物馆一楼的《国家治理新疆地区历史文物展》展厅里,有一枚锈迹斑驳的战国铜镜。镜面虽已失去往日光泽,但那些神秘的纹饰依旧在时光中低语——羽状地纹中,四个“山”字形纹饰环绕镜钮,仿佛诉说着两千多年前的秘密。

10月15日,新疆博物馆一楼《国家治理新疆地区历史文物展》展厅陈列的轮台县阿孜甘墓地出土“山”字纹铜镜。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摄
“这枚四山纹铜镜出土于轮台县阿孜甘墓地,直径11厘米,方形座。”新疆博物馆研究馆员阿迪力·阿布力孜说,“镜面上‘山’字纹呈左旋排列,这种纹饰布局在战国时期相当流行,体现了当时工匠精湛的铸造技艺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无独有偶,在玛纳斯县博物馆,另一枚四山纹铜镜同样引人注目。这枚出土于黑梁湾墓地的铜镜直径为11.5厘米。地纹同样为细密的羽状纹,主纹则是四个对称“山”字纹,线条力度饱满、刚劲,仿佛要冲破岁月束缚,向今人展示那时的艺术风采。

新疆博物馆《国家治理新疆地区历史文物展》展厅陈列的轮台县阿孜甘墓地出土“山”字纹铜镜。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梅摄
“山”字纹是战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铜镜纹饰之一。据考古发现,“山”字纹铜镜通常分为三山、四山、五山、六山等不同类型,其中,四山纹铜镜最为常见。国内学术界对“山”纹的含义至今有不同解读。有观点认为它象征着自然界中的山岳,可能与古代的“三山五岳”“封禅礼天”等观念相关;也有观点提出,这种纹饰并非文字,可能是从东周青铜器上的勾连雷纹演变而来;还有观点将“山”纹与良渚文化的三叉形器相联系,推测其可能是为了纪念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这些不同的解读,为山字纹铜镜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战国时期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铜镜不仅是贵族的日常用品,更是工艺技术与艺术审美的完美结合。从湖南长沙楚墓中大量出土的“山”字纹铜镜,到俄罗斯巴泽雷克墓地发现的四山纹铜镜,这些跨越万里的文化遗存,生动展现了中原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新疆出土的四山纹铜镜说明,早在战国时期,新疆与中原就已有了密切的交流和联系。”阿迪力说。

新疆博物馆馆藏的战国时期“山”字纹铜镜。图片由阿迪力·阿布力孜提供
驻足这枚铜镜前,时光仿佛被悄然折叠。那跨越两千多年的“山”字纹,在斑驳锈迹间依然跃动着生命的张力。再次凝视这面铜镜,不仅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同时坚定了守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