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解析丨长护险 照进失能家庭的一道光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任春香
“90岁的老母亲患阿尔茨海默症,身边离不开人,以前我一个人照顾她。现在有了长护险,每月能补贴1000多元,母亲在定点养老机构得到专业照顾,我也松了口气。”10月27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云洋养老院,67岁的李卫国看着护理员为母亲细心喂饭,心里踏实又感激。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照料疲惫、经济重压、精神焦虑交织而成的困境成为许多失能人员家庭难以承受之重。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第六险”,长期护理保险(简称长护险)成为破解难题、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制度创新。
2018年,新疆启动长护险试点工作,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克拉玛依市等地积极探索,从政策覆盖的“广度”、服务创新的“智度”到人文关怀的“温度”,长护险成为照进失能家庭的一道光。

11月3日,在乌鲁木齐市长期护理保险共保办公室,失能人员家属来办理长护险申请手续。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任春香摄
政策破题:
织密保障网,实现全域覆盖
“我爱人突发脑梗后成了植物人,长护险每月补贴1862元,还提供一次免费上门护理服务,帮我们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乌鲁木齐市民张萍的经历是长护险温暖民生的缩影。
作为自治区首批长护险试点城市之一,乌鲁木齐2019年启动此项工作,2020年纳入国家长护险试点范围。通过分步骤、有计划地扩大保障范围,2022年1月乌鲁木齐打破户籍和职业身份限制,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也纳入保障,实现参保人员全覆盖。截至今年9月底,累计10078名失能人员享受待遇,长护险基金支出累计超3亿元,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长护险制度框架和服务体系。
事实上,长护险的保障并未局限在老年群体,而是覆盖了先天性疾病儿童、重病失能中年人、失能老年人等全年龄段失能群体。
“没想到6岁孩子也能享受长护险。女儿4个月时突发婴儿痉挛症,导致智力发育障碍,两年前申请长护险后,每月有1561元补贴。”乌鲁木齐市民于女士的经历体现长护险打破年龄界限的重要价值。
乌鲁木齐市长护险提供全日居家、全日定点机构、定点机构上门三种护理服务方式,参保人员可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按照护理方式和失能等级,每月待遇标准在1275元至2160元不等。为满足护理需求,护理服务项目从28项增至36项,新增健康指导、吞咽功能障碍训练等。对选择全日居家护理的失能人员,可从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功能维护训练、护理指导共4大类10项服务中选择3项,由定点护理机构提供上门护理服务,相关费用由长护险基金承担,精准对接居家失能人员的实际需求。
昌吉州的政策实践注重精准界定与高效经办。“失能状态持续6个月的职工医保参保人可享受长护险,我们采用国家通行的生活自理能力评估标准,围绕吃饭、穿衣等六项核心指标判定,五项及以上指标无法独立完成的界定为‘重度失能’,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与公正性。”昌吉州医疗保障局负责人介绍,该州支付护理费用已累计超3800万元。
克拉玛依市“机构护理+居家护理+上门护理”三位一体服务模式,推动专业护理资源向家庭延伸。在职工医保参保人全覆盖基础上,允许城乡居民自愿参保。以克拉玛依市“重度失能三级”人员为例,居民参保人每年仅需缴费53元,即可每月享受8次、最高价值1500元的“个性化服务包”。
自治区医疗保障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区参保长护险人数达336.25万人,试点地区长护险定点服务机构88个,护理服务人员超2300人。各试点地区从全域覆盖、精准高效到灵活提质,构建起覆盖城乡、惠及全年龄段的长护险保障网。
服务创新:
智慧赋能,优化服务体验
“我给父亲办长护险年度稽核,通过手机小程序几分钟就完成了,真方便!”呼图壁县的姬先生说,他84岁的父亲享受长护险待遇后每年要认证,耗时又费力。如今通过昌吉州“智慧关爱E新照护”小程序,全程在线上完成。
新疆长护险探索服务创新,以智慧化、人性化、专业化为核心,力求服务更加高效便捷。
2024年10月,昌吉州建立“长护险+互联网”监管新模式,推出智能监管小程序,针对传统线下稽核经办耗时长、失能家庭往返不便的难题,线上完成稽核、预约、评价等功能。截至10月,已有6374人次通过线上稽核,实现“零跑腿”。
智能监管小程序实现全流程“掌上办”、全链条“智能管”。在定点养老机构护理的参保人,家属在基本生活、常用医疗两大类40项护理服务中下单选择所需服务,完成供需对接,护理人员接单前通过人脸识别等技术校验,护理过程、护理员位置、服务时长等都可查,确保服务真实可追溯。护理服务结束后,家属打分评价,促使服务质量提升。
在跨区域协作方面,乌鲁木齐和昌吉州探索打破地域壁垒。今年1月,两地医疗保障局合作开展长护险异地居住待遇支付试点,两地分别对异地定点机构开展实地调研及业务经办指导。乌昌两地之间,参保人在异地居住时,在线备案后能享受同等服务。参保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限定范围内自主选择照护机构与照护方案,不受地域限制,实现了照护服务的跨区域衔接,提高了参保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乌鲁木齐的杨云是这一创新的受益者。失能后,她随家住昌吉的女儿一起居住,去年入住昌吉市厚德家园老年生活公寓。“这里有智慧养老、医疗护理、康复训练等专业服务,还组织文化娱乐活动,老人住着舒心,我们也能安心工作。”杨云的女儿说,几个月前,老年公寓实现长护险异地支付,母亲在昌吉也能享受长护险补贴。
作为昌吉州首家长护险定点护理服务机构,厚德家园老年生活公寓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机构已有20多位失能老人实现异地居住待遇支付,这种异地支付既获得了机构专业照护,又靠政策创新破解了“参保地在原地,服务需求在异地”的难题,使得随子女居住在不同城市的老人也能方便地享受保险服务,进一步提升了服务可及性。

10月27日,在昌吉市厚德家园老年生活公寓,护理人员陪伴老人聊天。武甜甜摄
民生温度:
专业照护,守护生命尊严
在新疆长护险试点实践中,民生温度体现从照护服务到精神关怀的全方位覆盖,尤其对失能人员的尊严守护。
“以前在家怕我妈感冒,很少给她洗澡,只能简单擦一擦。现在,护理员给她擦浴、泡脚,房间收拾得比我家里还干净。”李卫国说。
旁边床位的孙女士也深有感触,护理人员不仅为老人耐心哄喂,每天勤换衣物,定时翻身按摩预防压疮,还会把老人抱上轮椅参加生日、节庆等活动,母亲每天干干净净,精神也好。
专业医疗照护,让重度失能者的尊严有了“健康兜底”。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医养结合中心的长护专区,83岁的王景明正接受鼻饲护理,护士推注营养液时不时观察反应,喂完后细致冲洗管路、固定鼻饲管。家属坦言:“老人在医院每天有护士专业护理,我们特别放心。”
在这里,医养结合的优势随处可见:全科医生每日巡房,为老人慢性病定制护理方案;康复师带着器械帮脑梗后遗症患者做肢体训练;护理员既能协助洗漱喂饭,也能熟练操作吸痰器。“这里既有医院的专业保障,又有家的温暖,让老人活得有尊严。”一位家属说。
该院副院长吴星介绍,自2024年成为乌鲁木齐长护险定点护理服务机构后,医院设90张长护专区床位,配备监护仪、胰岛素泵等专业设备,为符合机构护理条件的参保群众提供24小时连续医疗护理服务。“我们拥有专业的护理服务团队,是集医疗、康复、养老、护理为一体的综合型服务病区,通过医疗和养老有机结合的服务模式,为失能者提供持续性照顾。对于生命末期的患者,我们提供安宁疗护,用专业与温情守护最后的尊严。”
“带着感情去工作。”28岁的李晶是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三工街道北京北路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护士,每月有三分之一时间上门为失能家庭提供免费护理。她不仅做专业护理,还会陪家属聊天、讲护理知识。
“护理员每次来护理时,还会陪我聊天、听我倾诉,缓解心里的压抑,这种被看见、被理解的感觉带给我很多心理慰藉。”受益者张萍说。
“被关注的不只是失能者,还有照料者,让失能者体面生活,让照料者感受温暖,这是长护险的价值所在。”乌鲁木齐汇民医院(有限公司)院长贺智说。

10月27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云洋养老院,护理员照护失能老人时,老人伸出手紧紧握住她的手。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任春香摄
自治区医疗保障局待遇保障处负责人表示,我区将持续深化推进长护险工作,一方面精准扩面统筹推进,将全区范围职工、城乡居民逐步纳入长护险保障范围;另一方面深化部门协作,完善配套体系建设,盘活现有资源,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扶持规范长护服务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构建“线上+线下”稽核监管格局,依托信息化跟踪护理服务,让长护险温暖持续覆盖更多失能家庭。(参保人及其家属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