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玉|一块“石头”里的千年故事
近日,“万方乐奏有于阗——新疆和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幕。展览中设置了“玉出昆冈”单元,展示了和田玉雕件、工具及部分原石,让观众近距离了解新疆玉文化的起源与延续。

“万方乐奏有于阗——新疆和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品
玉
尤其是和田玉
它的名字几乎成了“中国玉”的代名词
在辽阔的新疆
这种来自昆仑山深处的石头
连接起了自然、历史与文明的长链
静静承载着这片土地的文化记忆
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
中国人对玉的喜爱自古有之,耳熟能详的西王母献玉、和氏之璧、完璧归赵、传国玉玺等典故都跟玉文化密不可分。
而新疆玉的故事
要从昆仑山说起
中国古籍中称昆仑山为“群玉之山”,《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与西王母会于昆仑,后周穆王”载玉万只而归”,双方建立深厚情感,并有了“昆仑之约”。
现实中的昆仑山脚下,和田河、喀拉喀什河、玉龙喀什河奔流不息。每当冰雪融化,玉石被冲刷至河床,人们沿河淘玉,延续着几千年的古老技艺。

和田玉金银丝镶嵌系列
考古证明
新疆的用玉历史已超过4000年
新疆罗布泊楼兰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玉斧,以和田青玉为材,印证着玉石与人类文明的早期联结;西汉中期以后,和田玉开始大量进入中原,成为2000多年间玉器制作的主要材料。
良渚文化、商周青铜器中的许多玉饰,也被证实源自新疆。可以说,新疆,是中国玉文化的重要起点之一。

乾隆款白玉礼乐图杯(中)
玉不语 却动人
和田玉质地细腻、油性好,色泽温润,有白玉、青玉、碧玉、墨玉等多种类型。古人形容它“温润如脂”“坚而不刚”,赞美的正是这种外柔内坚的气质。
在中国文化中,玉早已超越物质意义,成为品格的象征。孔子言“君子比德于玉”,因玉具仁、义、智、勇、洁之德。佩玉,不仅为饰,更为德。

玉象棋
玉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和合”思想。成语“化干戈为玉帛”出自《左传》,寓意以礼相待、止戈为武。
“玉石之路”贯通东西,既是物资交流之道,也是文化传播之路,见证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延续。
一块“玉”的功夫
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类之一,始终承载着温润如玉的东方美学。
从原石到成器,一块玉的旅程漫长而严谨。选料、设计、雕刻、打磨、抛光,每一步都凝结着匠人的耐心与智慧。

玉雕作品《灵芝瓶》(左)和《九龙罐》(右)
新疆玉雕技艺历史悠久,传统题材多以山水、人物、花鸟为主,讲究“顺纹理、留生气”。
近年来,新一代玉雕师在继承中创新,将玉与现代设计结合,创作出更符合当代审美的文创首饰与摆件。
和田玉博物馆系统展示了从古代玉璧到现代艺术品的发展脉络;各地玉雕工坊向游客开放体验;电商平台让新疆玉走向全国,成为促进就业、带动产业的“文化名片”。

和田玉博物馆玉雕机模型

“万方乐奏有于阗——新疆和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品
玉
是新疆大地的馈赠
也是中华文化的延伸
它见证了文化交流的历史
也记录了人们对美好、纯净与坚韧的追求
它让人们看到一种持久的力量
一种从大地深处生出的文化温度
历经千年
依旧温润如初
来源:新疆广播电视台/丝路视听
一审:余飞
二审:裴翀
三审:徐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