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到讲台 花儿这样绽放——记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拜合提古丽·艾合麦提江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李嘉妮
“什么是民族团结?”看到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拜合提古丽·艾合麦提江而言,民族团结体现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情故事里,也在同学递来的一碗热粥中,更在她给残障学生的教具卡片上。

拜合提古丽。图/自治区民委提供
“家庭是民族团结种子生根发芽的第一片土壤。” 11月1日,拜合提古丽告诉记者,爷爷朱宽退伍后留在策勒县工作,外公王占祥是一名沙海老兵,两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与当地群众共同挖渠引水、开荒种地,在结下深厚情谊的同时,也收获了爱情,最有趣的是奶奶和外婆的名字都叫古尼沙汗。
在拜合提古丽的记忆里,饺子的腾腾热气,总是和热馕的浓郁麦香交织在一起。这份交融,不是书本上的概念,是触手可及的温暖。
2008年,拜合提古丽考上江苏省口岸中学。“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全家人都说这是开阔眼界的好机会。”说到这儿,拜合提古丽难掩激动。
高中时期,拜合提古丽与来自天山南北、不同民族的同学们同吃同住同学习。远离家乡的求学生活,让彼此的关怀显得尤为珍贵。
一次高烧经历让她至今难忘。昏昏沉沉中,同学阿依努尔·阿卜杜热伊木端来热粥,李晓红反复用温水敷毛巾,两人轮流照顾她直到退烧。这份情谊让她更明白团结的意义。后来学习中,她和班里各民族同学互帮互助。最终,她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
2016年即将毕业时,拜合提古丽毫不犹豫地放弃留在大城市的机会,回到和田投身特殊教育事业。
继家庭、学校之后,讲台成为拜合提古丽践行播撒大爱的另一片土壤。在这里,她面对的是一群折翼天使,而她的使命,就是用爱心耐心和专业为他们重新插上飞翔的翅膀。
听障学生托合提(化名)的故事,是拜合提古丽无数个日夜辛勤付出的缩影。刚入学时,托合提性格孤僻,学习困难重重,眼神中充满迷茫与抗拒。初次家访,托合提母亲紧握着拜合提古丽的手,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老师,孩子这样,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家长的无助与期盼,像重锤敲击在拜合提古丽的心上,也点燃她绝不放弃的决心。
回到学校,拜合提古丽为托合提量身定制教育计划。从最基础发音、口型模仿开始,一个简单音节,她需要不厌其烦地重复几十遍、上百遍;为让托合提理解抽象词语,她亲手制作无数形象生动的教具和卡片。日复一日,枯燥的重复考验着毅力,但托合提一次清晰发音,一个理解眼神,一次主动交流,都成为拜合提古丽坚持下去的动力。
“看到孩子一点点进步,所有疲惫都值得。”拜合提古丽说,2023年夏天一则好消息传来,托合提成功考入新疆残疾人职业中专学校。
如今,拜合提古丽与丈夫陆大伟组建家庭,并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在家庭教育中,她会给女儿讲述老一辈的爱情故事,也会讲述各民族互帮互助的温情往事。
前不久,拜合提古丽获得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这是一份肯定。”她说,她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一家三代人的故事,证明民族团结从不是遥远口号,它在家人间的关心里,在教书育人的行动中,更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里。未来,她仍会坚守讲台,让这份深情继续在和田土地上生长,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更多人心间。